第195节
半个时辰后,许思明从私塾赶回来,大礼拜见容歆。 容歆对他的记忆不如许思问深刻,许思明那时年纪小,想必也是如此,不过许思问将他教导的极好,赤诚知恩。 午时,几人一同在镇上一家酒楼用了一顿饭,许思问付账。 饭后,容歆告知许家姐弟,她们不日将离开此地,再见之期不知何时。 许思问极为不舍,却笑道:“请先生一路平安,若日后还有机会再见,希望能不教您失望。” “你日后有何打算?” 许思问坚定道:“我想将铺子开到府城去,无论是五年还是十年,我一定做得到。” “如此……”容歆祝愿道,“以你的心性,定能心想事成,不必在意我失望与否,只教自己无憾便是。” 及至离开,容歆都没有问过她是不是真的要孤身一人,那并不是重要的事。 第212章 御驾进入山西境内之后, 初时还未有何不同,但进入几处大的府城之后,百姓皆夹道欢迎, 向御驾行大礼时请安的声音十分热烈。 起初,众人以为是当地官员所为,康熙三令五申不可如此惊扰百姓。 然进入沂州府后,当地百姓叩拜时的喊声更加震撼, 官员再三声名此乃百姓自发表示对圣上的崇敬, 康熙面上不显, 实则甚为高兴。 御驾下榻于五台山行宫后,每日皆有附近百姓送上当地的特产, 行宫官员每每上报,皆称沂州府百姓衣食无忧, 全赖于皇上的仁德, 因而十分感恩。 康熙自小便以太平盛世为己任,见百姓们能够丰衣足食,并心存感恩, 兴致上来,便提出微服出行, 见一见沂州府百姓们如何安居乐业。 皇上已有此决定,其余人等自然不能阻拦,明暗保护的护卫皆安排妥当, 便于某一日风和日朗时,微服出行。 出行随行人员包括太子胤礽, 皇长孙弘昭, 四阿哥胤禛, 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十四阿哥胤祯。 还有几位随驾出巡的大人以及装扮普通的护卫若干。 一个气势不凡的老爷领着几位公子, 身边还有那么多人跟着,走到哪里都是引人注目的,丝毫没有达到微服私访的目的。 不过好在,除沂州府的几个官员,并无其他人见过康熙等人,因此多数人哪怕对他们投以若有若无的视线,也只是猜测他们身份不一般罢了。 “这便是沂州府最繁华的街道吗?”此时已是十一月末,哪怕山西并不如京城寒冷,康熙说话时,口中还是有些许白雾吐出。 “回禀皇……老爷,此街便是沂州府的主街。”答话的官员早在皇上下令微服出巡时,便以对沂州府做了一个细致的了解,以便在皇上有所问时应对自如。 康熙随意地打量道路两旁的商铺摊贩,道:“比之京城,确实不够繁华,如若有朝一日,各地府城皆能如京城一般繁华,想必才是真正的盛世。” 一座城池的格局,有可能数十年不会有变化,太子尚留有当年的记忆,心知相比于灾事发生时的萧条,此时已是极好。 因而太子十分务实,但是说出来像是奉承一般:“皇阿玛造福四方百姓,盛世已现。” 康熙展颜,路过一卖小玩具的摊位时,停下脚步,拿起一拨浪鼓,饶有兴致地看。 摊贩殷勤地推销道:“这位老爷,我这拨浪鼓的做工,沂州府绝无仅有,您瞧瞧这涂色,听听这清脆的鼓声,给家里少爷小姐买几支吧?” 康熙转向年纪最小的孙辈儿,问道:“弘昭,你可要一支?祖父买给你。” 皇长孙十分会哄祖父欢心,立即指着摊位上的九连环等物道:“祖父,这些孙儿也想要,祖父买给孙儿。” “好好好,祖父都买给你。” 十三阿哥十五岁,十四阿哥也已经十三岁,可两人面上不表,实际眼睛里不自觉便显露出些许羡慕,他们也羡慕皇长孙可以如此肆意。 康熙正和皇长孙专注地讨论买什么,并未察觉到二人的神色。 太子眼观八方,注意到,稍一顿,便自然地笑道:“我们几兄弟也在眼巴巴地等着,父亲却只买给弘昭,太过厚此薄彼,儿子也想要您买的东西。” 康熙心情好,闻听太子此言,笑道:“你都三十岁的人了,竟还与儿子争风吃醋不成?” “岂是儿子一人如此。”太子顺手握住四阿哥的手臂,冤枉道,“您问四弟,他是不是也想要。” 康熙顺着他的话望向四阿哥,“老四?” 四阿哥嘴角肌肉抽动片刻,在皇阿玛和太子的视线之下,勉强勾起一个难看的笑容,“是,儿子想要。” 连四阿哥都能张开口,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对视一眼,再无不好意思,纷纷开口求起来。 康熙自然喜欢儿子们亲近,哈哈大笑后,便大手一挥,“既然想要,便随意挑选,朕……我都给你们买。” 摊贩大喜,连忙更加热切地为大主顾介绍起来。 但这些东西,再如何精致也比不得宫中工匠的手艺,若真要说优点,便是与宫中之物风味不同。 可众人在意的是这一点风味吗?他们在意的,是买这些东西给他们的人。 太子随手拿了一个拨浪鼓在手里晃,见摊贩不时瞧他和弘昭,便温和道:“可是有何问题?” “不是不是。”摊贩连忙摆手道,“小的只是觉得公子您和这位小公子甚是面善,好像在什么时候见过。” 太子淡淡一笑,“许是你记错了。” 其他人挑选完毕,康熙命人付钱,再问道:“可还有要买的?” 太子放下拨浪鼓,顺手就近拿起孔明锁,四阿哥面无表情地跟从,也拿起一个孔明锁,然后便远离摊位。 侍从替众位主子付过钱,又请示过几位阿哥,见他们并无由旁人代为保管之意,便退至后头。 一官员上前,恭敬地请示:“老爷,前方不远便是沂州府最出名的酒楼,可要前去用膳?” 康熙颔首,“便去尝一尝吧,带路。” “是。” 官员回身一挥手,一护卫快步向前,先行去酒楼打点。 而一行人离开摊位后,旁边卖字画的书生立即凑过来,羡慕道:“你今日可是遇到大财主了,听口音像是北边儿来的,怎地不多宰一笔?” “你怎知他们是北边儿来的?”摊贩疑惑地看向书生,“虽说口音确是与咱们这儿不同……” 书生颇有几分自得道:“这便是你孤陋寡闻了吧?若我没猜错,他们说得便是官话,兴许是从京城来的呢!” “京城?!” 摊贩想起那两位的相貌,无声地算了算时间,忽地大惊,胡乱地摸了一把光脑门,两边儿一扯摊位上的布,几下收起东西。 书生不知道他是哪一出,大声冲着已走远的人喊道:“你收摊儿了?” 摊贩没理他,只一路向前冲去,跑了一会儿,远远见到他们一行人,加快步子,跑向他们。 他还未到近前,护卫便抬起手臂拦人。 摊贩背上还背着一个大布袋,焦急道:“我不能收你们的钱,东西小的送给你们了。” 众人面面相觑,康熙张口问道:“为何不能收我们的钱” “我就是不能收。” 摊贩看出他们似乎是不想暴露身份,便从怀中掏出方才他们给的一块碎银,手忙脚乱地塞到最近的护卫手里,转身就想跑。 被塞钱的护卫也不等主子们吩咐,下意识便抓住他,质问:“你是何意?今日不说清楚,便不能走!” 摊贩长得瘦弱,被这护卫抓住,无论如何也挣脱不得,见他们非要得个缘由,便一咬牙,下跪道:“太子殿下!我真不能收您钱!” “刷——” “刷——” 他那一声“太子殿下”一出,护卫们纷纷拔刀,护卫首领一脸冷肃地喝问:“你是何人?!” 康熙和其余皇子,以及官员护卫们皆看向太子,而太子并不知他为何认出他的身份。 摊贩从未见过这阵仗,吓得瑟瑟发抖,强自解释道:“数年前雪灾,小的、小的一家老小皆得太子殿下施恩方能存活,小的父亲去前,再三叮嘱我们不能忘恩,小的怎能收恩人的钱?” 街上有不少行人,早已被他们吸引住视线,此时一听那摊贩信誓旦旦的话,交头接耳几句,奔走相告。 只片刻的功夫,越来越多的人涌过来,其中有些人见过当年的太子,再三确认后,激动地大喊:“没错,就是太子殿下!” 随着众多确认的声音喊出来,众人惊醒过来,全都跪在地上,边给太子磕头边说出感恩戴德的话。 百姓们无人组织,声音烦乱,太子等人只能依稀判断出一些字眼。 然这样的场景,尤为震撼,一时间一行人被围在中间,皆忘记作出反应。 太子未想到会有这样的场景,但他迅速反应过来,立即请皇阿玛先行离开,并且嘱咐四阿哥等人照看好皇阿玛。 他为康熙的安全考虑,因此未称“皇阿玛”,实际并不无错处,可康熙离开时,视线划过太子和沂州府百姓,眼神十分复杂。 康熙的微服私访自然作废,便临时改道到沂州府。 如今的沂州知府正是当年因贪污而被撤销的知府继任者,对当年之事极为了解,在皇上问时,恭敬详尽地说出当年沂州百姓乃至山西百姓对太子的感激。 康熙沉默。 而一路来的异常,也有了解释…… 第213章 太子在皇阿玛安全离开人群中央后, 方才冲周围百姓一拱手,大声道:“当年赈灾,吾尚且年幼, 非吾倾一人之力可行,乃是皇恩浩荡。” 有一个青年满眼崇敬地喊道:“当年沂州知府贪腐,是太子殿下向晋商借粮借棉衣赈济灾民,小民当时年幼, 可仍记得父母拿到衣食的神情!” “我家就在五台山下, 是太子殿下组织人将我族人从雪中挖出来!” “老儿的小儿子, 就是靠太子殿下的一块儿饼撑了过来!” “太子殿下爱民如子……” 百姓们你一言我一语,历数太子当年对沂州百姓的恩情, 而如今太子身边的护卫,除一两个经过当年的境况, 其余皆是八旗的年轻一辈儿, 站在太子身边,神情激动,与有荣焉。 太子心中亦有些触动, 然此时安抚民众最为重要,便再次谦逊道:“当年我所借欠款, 乃是由当今圣上做主归还,后续赈灾事宜亦是由朝廷下达。” 百姓中有机灵的,忽而喊问:“刚才满身威仪的老爷, 是皇上吗?” “众星拱月,还教太子殿下如此尊重, 定然没错。” 太子还未来得急回答, 周围的百姓便好似已确定此事, 骚乱起来。 侍卫凑近请示道:“太子殿下, 现下如何是好?” 周围全是百姓,且还陆陆续续有百姓闻风而来,越在此逗留恐怕越难出去,因此太子冲周围高声道:“聚众恐发生意外,请诸位让开路。”